社会
张家界景区回应上千名游客深夜滞留 管理短板引反思[看点]
2025-05-03 23:18  点击:111

2025年五一假期,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因上千名游客深夜滞留山顶、高喊“退票”的突发事件冲上热搜。这场被网友戏称为“真人版《饥饿游戏》”的混乱场景,不仅暴露了景区管理的系统性短板,更折射出中国旅游经济转型的深层矛盾。

张家界景区回应上千名游客深夜滞留

5月2日晚,袁家界景区观景台聚集了上千名无法下山的游客。有游客拍摄视频显示,下午4点开始排队,直至深夜11点仍滞留山顶,队伍移动速度仅为每5分钟2米。现场气温骤降至10℃以下,游客裹着临时毛毯瑟瑟发抖,与景区循环播放的《高山流水》背景音乐形成荒诞对比。

矛盾集中在运力崩溃、特权乱象和应急缺失三个方面。天子山索道设计运力每小时1200人次,实际排队峰值达4000人;VIP通道与普通游客混排,部分导游私售“快速通行权”激化矛盾;医疗点仅2名护士,投诉电话占线,景区微博回应后“已读不回”。

五一期间,张家界核心景区单日游客量突破12万人次,远超冬季承载量9.5万人次的标准。武陵源景区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9.05%,但满意度跌至五年最低。景区“重营销轻体验”的运营模式饱受诟病——尽管推广“一机游”小程序,系统却频繁崩溃,而VIP售票系统异常稳定,被质疑“优先服务高消费群体”。

此次事件并非孤例。2024年十一期间,天门山索道就曾出现4小时排队乱象。业内人士指出,当前旅游市场存在游客激增与设施老化、线上预约与线下疏导脱节、景区逐利与安全责任失衡三大矛盾。

部分游客建议借鉴航空业标准,对滞留超3小时者给予经济补偿。目前景区已承诺投入2000万元升级票务系统,推行分时段预约,并与高德地图合作发布热力图引导错峰游览。更根本的解决路径在于科学限流,严格执行“最大承载量80%”政策,建立动态预警系统;取消VIP通道,将溢价收入用于公共服务改善;强化监管,建立“景区管理黑名单”,将游客评价与景区评级挂钩。

这场寒夜中的“退票”呐喊,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:当旅游异化为“打卡竞赛”,再美的风景也会失去灵魂。中国旅游业需要的不仅是流量狂欢,更是对“体验价值”的真诚回归。